新闻详情
查看分类

孤独症干预中语言学习动力的个案分析(上)

来源:本站 作者:心之初 更新时间:2024-04-23 11:29:17

武汉心之初特殊教育学校为您分享:孤独症干预中语言学习动力的个案分析

在目前的国际潮流中,孤独症干预中的基本原则是循证干预(Evi- dence-based Interventions)。或者用一种人们熟悉的表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循证干预中的“证”,不仅是国际科学研究文献中的有关程序及其效果,而且也应该包括适宜于中国社会文化条件的具体验证。本书作者自从2008年以来,用PRT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上述七大技能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干预教育,对其家长给予培训指导,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个案。

c76cefbfb7bbddf434062e465c224cd_副本.jpg

这一节将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描述如何对不同能力的孩子在不同情景下运用七大技能培养和维持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学习动力,以供各位读者参考。在介绍个案之前,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每个个案中所表示的重点,集中回忆、总结一下教导者必备的七大技能:①遵循孩子的兴趣,获得孩子的注意;②为孩子学习提供明确的机会;③穿插新旧技能;④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注意分享控制权;⑤有条件地强化;⑥自然性强化;⑦强化孩子的努力。尽管每个孩子的兴趣活动及兴趣物都不一样,选择的活动及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所运用的策略也有所不同,但教导者对七大技能的运用是不变的。以下是一系列教导孤独症及相关发展性障碍儿童学习第一批语言的例子,包括教导儿童主动性发单音、叠音、单字、单词、短语,辨别语言含义,改善言语能力,建立沟通意识等。

1713841951974_副本.jpg

案例1

露露,女,2岁,诊断为ASD。现阶段互动意识弱,能间断无意识地发几个简单的音,如“ma/ba/da”等。教导者给予的近期的语言学习目标是:主动用单音或单词提要求,同时建立沟通意识,促进其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观察和与其妈妈沟通,了解到露露很喜欢玩挠痒痒、裹床单和滑滑梯等游戏。一次,露露手里抱着一个喜羊羊的娃娃。这时,教导者将床单铺到房间一角的地垫上,引导露露将洋娃娃放到床单上,教导者像裹浴巾一样将娃娃裹了几圈(露出头),裹满时,将两个角一拉,娃娃从床单里滚了下来,露露看到娃娃滚下来开心极了。教导者又引导露露躺在床单上,露露等了几秒钟后看了教导者一下,教导者马上示范性地辅助她说“滚”,露露模仿说“gaga”,教导者迅速用床单在露露身上裹了几圈,并将床单两角一拉,露露轻轻滚到了地垫上,她开心极了。教导者再次将床单铺好,露露迅速爬上去躺着,教导者拿起床单的两角举了起来,露露看了看她,并用手扯了扯床单,教导者马上辅助说“滚”,露露模仿说“gaga”,教导者迅速用床单将露露裹起来,当拉起床单两角时,突然停了下来,再次引起露露注意自己,并示范说“滚”,露露看着教导者说“gaga”,教导者立即将床单角一拉,将露露滚到了地垫上,露露笑得很开心。跟着露露的兴致,重复地玩,几次后,露露的发音逐渐清晰起来,并且当教导者拉起床单角停下时,露露可以逐渐地主动说“滚”,然后被从床单上滚下去。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教导者每一次动作都是统一的,他先将游戏“格式化”,这样可以建立一定的规律性,再运用中断的程序比较容易提供表达要求的机会(在说的时候同时要训练孩子的共同注意力)。教导者在操作中的语言辅助和每次的配音都是一致的,比如说教导者的辅助语是一致的,且简单清楚-“滚”。通过有趣。一致的发音可以在调动孩子兴趣的同时为诱发孩子的发音创造更多的机会。

另外,教导者在训练过程中的投入很重要,教导者将自己的角色变成露露的小伙伴,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在与孩子互动中,无论是老师或是家长,都得放下自己的架子,学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融入孩子的活动中,以孩子的快乐为快乐。

1713842070547_副本.jpg

案例2

点点,男,1岁10个月,诊断为孤独症。现阶段仅有极个别的无意义的单音。这天,点点和老师一起在游戏教室。老师观察(这期间不给孩子任何任务):点点抱了抱娃娃,就将娃娃放了回去;又碰了碰积木;翻了翻抽屉格子。之后老师发现点点的视线停留在一部玩具电话上,当他正准备接近放玩具电话的格子时,老师迅速将玩具电话拿起来,确定点点看到了玩具电话,同时蹲下身,这时,点点尝试用手去抓玩具电话,老师迅速辅助点点说“要”,等待几秒后点点着急地回应说“yaya”,老师迅速将电话递给了她,点点很开心地玩起了电话。当点点将电话放在地上时,老师又迅速拿起电话,蹲下来,点点又准备去抢玩具电话,老师坚持没有给她,等到点点注意到了老师,老师辅助说“要”,点点迟疑地模仿说“yaya”,老师又将电话递给了点点,点点再次玩到了玩具电话。如此几轮练习后,只要老师将电话举起或者放在身后说“要”,点点会主动模仿说“yaya”。大约八次以后,老师逐渐减退辅助:只做了一个“y”的口型,点点便可以及时说“要”。再通过多次的训练后,当玩具电话在老师手上时,点点都会主动表达“要”。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到了先得到点点的注意,再给予指令,这个时机把握得很好。老师每次在想获得孩子注意之前蹲下身来,这样在同一视线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关注。而且老师在点点选择玩具时,观察得很仔细,判断也很准确。老师与点点的互动是成功的,因为点点在这个过程中玩得很开心,学习了“要”的发音,懂得了只有自己说了“要”之后,才能得到喜欢的玩具。当然,只是在想得到某一玩具时主动说“要”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不同的活动中使用所学的发音,对于教导者来说,接下来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玩具及活动)给孩子进行练习。比如:当孩子很渴的时候,大人可以将装有水的水杯拿到跟前,假装喝水的样子,等到孩子伸手拿水杯时,大人通过辅助孩子说“要”,使孩子得到水,最后,孩子在口渴时主动通过指着水杯说“要”得到水。如此不断拓展孩子的词汇。

1713842116621_副本.jpg

案例3

彤彤,2岁8个月,诊断为语言发展障碍,现阶段有简单无意识的发音,语音清晰度等欠缺。近期语言学习目标主要为模仿说大部分的单音及叠音,能主动使用部分单音及叠音提要求,改善其发音的清晰度、音量、音调等。彤彤和妈妈在游戏教室玩,教室里面增加了几样新玩具,其中有一个小手鼓,可以挂在脖子上用手拍。彤彤拿起手鼓给妈妈,并示意妈妈将手鼓挂起来(她拿起手鼓的带子往妈妈头上戴),妈妈挂起鼓用手拍了拍,她没有太大的反应,妈妈又一边敲一边唱起了扭秧歌的曲调跳起了十字步,看到妈妈这个样子,彤彤开心得跳了起来。妈妈尝试着不拍鼓直接跳舞,彤彤就很着急地拉着妈妈的手示意让妈妈拍鼓。妈妈又开始一边唱一边跳一边拍鼓,正当彤彤看得很开心的时候,妈妈突然停止拍鼓并放慢了唱跳的节奏(引起孩子的注意),彤彤走上前拉着妈妈的手,妈妈示范说“打鼓”,彤彤看了看妈妈,几秒钟后她很小声地说“dagu”(音调偏高),妈妈马上打起了手鼓。彤彤继续开心地欣赏妈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打鼓的样子,妈妈又突然停下来,彤彤迅速走过去,妈妈提示道:“打鼓?”彤彤及时地说“打鼓”(音量尚可),于是妈妈又一边打鼓一边唱跳起来。重复练习了几次之后,妈妈只需要做出“d”的口型,彤彤就可以有及时的语言反应:“打鼓。”最后,彤彤终于可以主动地要求妈妈:“打鼓。”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提供的机会是非常明确的,彤彤喜欢的是妈妈边打鼓边唱跳的样子,当妈妈停止打鼓时,她主动地将妈妈的手放在鼓上,所以妈妈选择的语言目标是“打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彤彤玩得很开心,妈妈和孩子都“陶醉”在其中。妈妈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刚开始让孩子有多的机会去体验这个活动带来的乐趣,再逐渐缩短活动停顿的间隔时间,当彤彤能够在口型提示下进行语言反应后,妈妈将彤彤语言练习的频率加大(拍几下停一下),展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这个活动开始,妈妈尝试扩展了彤彤的第一个单词,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妈妈尝试用更多活动拓展更多的词,比如:孩子之前学了用“要”表示要求,接下来尝试教导说“我要”;之前玩滑滑梯时教导说“滑”,接下来尝试教导说“滑梯”或“滑滑梯”等。

1713842031592_副本.jpg

案例4

霖霖,男,3岁1个月,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语言发展方面能发少数几个音,理解少量几个日常生活指令,习惯用一种音或一个词代替很多发音。接下来要教导霖霖更多新的发音,帮助孩子开始区分声音的差别。

星期六的下午,霖霖刚刚起床,他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玩,妈妈把新买的积木桶拿了出来,霖霖看到后赶紧坐了起来,搬了一把小椅子过来坐下玩。积木桶里有不同形状和图案的积木,霖霖喜欢将积木拼成一排。妈妈拿出了几个积木给霖霖,说“摆火车”,霖霖迅速将其拼成一排,妈妈在旁边附和:“哇-”同时又拿出几块在霖霖眼前晃了晃,霖霖看着妈妈说“我要”,妈妈立即将积木递给了他,霖霖的火车越来越长,开心极了。这个时候妈妈拿出了一个“小拱桥”,并示范将“火车”开到桥上去,同时使用夸张的配音:“唔--轰隆隆,过桥啦!",霖霖似乎对这个新的游戏很感兴趣,对妈妈说“我要”,于是妈妈将积木交给了霖霖,当霖霖推着“火车”上到桥的一半时,妈妈用手将“火车”拦住,霖霖看了看妈妈,妈妈示范说“拿开”,霖霖停顿了一下后才对妈妈说“拿开”,妈妈迅速将手拿开,霖霖顺利地将“火车”开过去了。妈妈将积木装到桶里,霖霖及时对妈妈说“我要”,于是妈妈给了他几块积木,反复要求了几次后,“火车”做好了,霖霖准备开向拱桥,妈妈用手拦住,霖霖回应说“我要”,妈妈故意拿了几块积木给他,这时候霖霖将积木推开,着急地看着妈妈,妈妈做出一个“n”的口型,霖霖及时说“拿开”,妈妈将手放开,妈妈在霖霖开着“火车”到“拱桥”的过程中,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表达练习机会,最后,霖霖在这个游戏中,能够准确地区别使用“我要”“拿开”这两个不同的单词了。

在这个例子中,霖霖学习区别使用两个不同的单词。妈妈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尝试引导孩子新的玩法,扩展孩子玩的技能,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学习新的语言的机会,虽然霖霖开始学习新词语的时候有些困难,但妈妈运用区别性的强化使他区别两个词语的意义。如,妈妈用手拦住“火车”的时候,如果霖霖说“我要”,妈妈不拿开手,如果霖霖说“拿开”,妈妈拿开手,霖霖可以继续开火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辅助和撤退也用得很恰当。最后,孩子学会使用正确的词准确地表达不同的要求,开心地结束游戏。教导者在教导过程中正确使用区别性强化,坚持强化新的目标,还可以根据新目标的难度来调整旧目标穿插的机会。

Copyright©2006-2024

武汉市洪山区心之初特殊教育培训学校 版权所有